熱度 1
在水產養殖中,魚蝦蟹都是好氧生物,在RAS系統中處于好氧生物鏈頂層。水體生態平衡點出現失衡時,首先出現的問題是底層好氧生物。當檢測水質發生變化時,失衡早已開始,當魚出現癥狀時,表明水體已經惡化到一定程度了,厭氧菌已經開始大量繁衍并營造適合繁衍的水環境,僅僅施加藥物治療魚病只會讓水環境進一步惡化,導致后續的魚大量死亡。
RAS系統高密度養殖,實際是一種一開始就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方式。如何維持一個高密度養殖的生態平衡點,需要額外增加人為措施,養殖密度要逐步增加,而不是一開始就以遠遠超過水體生物承載量的方式投放魚苗。水產養殖是一個長期投資,并不是簡單的用超高養殖密度多少年就能收回投資成本,如果不考慮水體生物自然承載量與額外增量的關系,失敗幾率非常高。人為營造適合魚蝦蟹生存的生態圈,新水體也需要給生物逐步登場時間,如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生物膜的形成需要2周或以上才能逐步繁衍到人通過眼或觸覺感受得到的程度。生物悉數登場后,新的生態平衡點才能形成,有時會出現水體太瘦,有益微生物量太少,魚生長過慢,有時又會出現水太肥,有害微生物量過多,魚得病。這時,需要來回調節,才能達到穩定的生態平衡點。如果來回調節措施不當,水體發生急劇惡化,生態平衡點變化過大,魚大量死亡,損失更慘重。水生態與我們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近似。RAS養殖就像在地鐵高峰期時車廂里塞滿了人,如果長期生存在這樣的空間,只要有人得病很快傳染到其他人,各人受到病害的程度有深淺。如果往空間中噴灑藥物,稀釋了藥量,患病重的人藥效不夠,而沒病的人卻會受到傷害;如果喂藥丸,病毒已彌漫到空間的其他地方,人吃藥好了,但環境沒有治理好,反復感染患病又治療,病毒病菌出現抗藥性,最后無藥可治,這個過程就像目前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問題。當魚發生病害時,對水體撒藥劑或用藥餌,魚是游動的,在水里基本無法做到及時發現隔離和靶向喂藥,只要是傳染性強的病害很難挽救,在這個微觀生態圈里的魚,最后全部無一幸免。值得注意,RAS系統中過濾生化設備將各個魚池通過水循環聯接在一起,共同形成一個相對大的水生態圈,而不僅僅是一個魚池。當某一個魚池生態出現崩潰時,會快速的影響到其他魚池。所以過濾生化設備配置要考慮生物安全性,不能一味降低成本。
共同探討聯系:13128283393 駱
Archiver|手機版|關于我們|廣告業務|加入我們|聯系方式|免責聲明|水產前沿網
( 粵ICP備10068752號 )
GMT+8, 2022-10-5 08:30 , Processed in 0.047737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Copyright © 2008-2012 Design: Comiis.Com